櫻桃找我去看父後七日,我說會帶神秘嘉賓,並不是我的男友
也不是發了瘋的小護士,而是我媽
她說自從生我妹之後就沒有進電影院看過電影
印象中上一次踏進的是火車站前的豐中戲院(已倒閉)
看的是與狼共舞(可不是有砲彈飛牛奶的與龍共舞喔!)
可是萬萬沒想到,多年後再踏入影院,看的卻是跟喪事有關的國片-父後七日
為了避免顯得太過尷尬,買完父後七日的票,我又加了阿凡達的票
順便讓我媽體驗一下3D電影的未來感
看完父後七日,給我第一個印象就是音樂感很強的電影
有些人或許會不喜歡,覺得這樣太刻意,每一幕每個場景都有音樂襯底
但配樂選的好並不會要飯要到老
反而是畫龍點睛,讓整部電影劇情張力更足夠的隱性香氣
片頭一開始的希伯來文民謠搭配著台灣鄉下(其實就是彰化)常見的場景
道士隨著民謠舞曲翩翩起舞,負沖處理過的後畫面,營造出魔幻又寫實的效果
魔幻寫實,光這四個字就令人著迷了
明明是你我熟悉的台灣鄉村,卻令人有種異國氛圍
這或許是許多離開家鄉到大城市打拼,很久沒回來的遊子,都有的幻覺
還有其他西洋金曲或台語歌,甚至是誦經或康樂隊
都很適時的串連起劇情,穿插中連帶起彼此共同的回憶
阿梅因為父親的驟逝,回到自己很久沒來的鄉下
而對於喪事繁文縟節又不知所以然的儀式,她還來不及悲傷
藉著收拾遺物或與哥哥回想跟父親互動的過程
她慢慢的找回跟父親相處的情感連結
然後被稀釋的悲傷還是沒有得到釋放,只有被延緩而累積
直到處理完父親喪事的幾個月後,才終於得到紓解
或許傳統道教喪禮也代表了華人對於情感的含蓄,藉由忙碌的儀式來暫時忘掉情緒
還在世的人仍然有其生活要進行下去,而悲傷的眼淚只能在往後慢慢的消化,流洩
阿梅在電影中代表著早期一心想到外地打拼的年輕人,而小莊的角色很有趣(也很可愛)
則是另一派回歸鄉土的代表,雖然他的母親美鳳就是當年到城市打拼然後嫁好尪,從此人生順遂
或許是阿梅從小就從父親那邊灌輸的觀念,讀好書,考上好大學,進好公司工作…
而小莊可能是代表著一種在地文化興起的希望
無論是海角七號(恆春),一頁台北(台北),愛你一萬年(台中),琴定台中(這算嗎?)
看到國片不再是高不可攀或是無病呻吟的藝術電影
而開始結合在地的,草根性的,你我熟悉的底蘊
不禁還是要為國片掌聲鼓勵鼓勵,或許沒有大場面,沒有大調度
但能拍出有共鳴的電影,那就值得令人支持了
這部片讓我想到另一部黑色喜劇-超完美告別,也是用諷刺的方式敘述父親過世之後的事情
對照看著洋人的禮節與華人的差異,唯一相同的是對逝去親人的感念重量是一樣的
延伸閱讀:
完美不完美的告別
- Sep 06 Mon 2010 12:10
稀釋悲傷的繁文縟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